本报讯记者 唐旬 日前从北京市民办高等教育总结交流会上获悉,从1982年北京出现第一所非学历面授民办高校——中华社会大学至今,北京市已有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非学历民办高校95所,在校学生25万余人,教职员工3.9万余人,积累资产2.7亿。有关领导认为,北京市民办高校已成为与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并存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北京市民办高校学生中,应届、往届高中落榜生约占95%,中专、职高毕业生和个别放弃进公办高校转而在民办高校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学生约占5%。从专业来看,民办高校的专业一般为社会热门或社会急需,如法律、计算机、英语、财会、食品营养等。目前,民办高校已逐步形成理科类、文科类、语言类、医科类、农业类、金融财会类等多种学科门类。
社会力量办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北京市民办高校中,借助举办者个人投资、境外捐助、合作办学、校办产业补贴等多种形式积累的资金就已达2.7亿元。
为了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北京市教委对全市各级各类社会力量举办的非学历教育机构的管理水平进行了为时两年的综合评估,有21所民办高校获综合评估优良学校,此外还有相当一批学校被评为合格学校。
民办高校今后的发展是从严控制数量,重点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扩大学校规模。据北京市教委主管成教工作的马叔平副主任介绍,今后北京市民办高校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他说,尽管从绝对数量上看,北京市现有民办高校95所,但两年以上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规模达到300人以上的仅有39所,占总数的41%,而民办高校中约有95%的学生为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北京目前高考落榜生的数量基本维持在2万人,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流向成人高校和高等专科学校,致使民办高校的生源很有限。
据悉,北京市将力争在3—5年内形成10所左右在全国有影响的示范性民办高校。